《我会变》教案

时间:2024-04-26 18:14:33
《我会变》教案(15篇)

《我会变》教案(15篇)

作为一名老师,就有可能用到教案,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。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?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《我会变》教案,欢迎阅读,希望大家能够喜欢。

《我会变》教案1

活动目标

1、感受图形分解和组合的变化;

2、尝试运用重叠和拼接等方法进行图形拼图;

3、发展想象力,体验图形创造的乐趣。

活动准备

1、教师操作材料:图形卡片五张、小鸡示范卡一张、青蛙示范卡一张、相应拼图块若干、魔术盒一个;

2、幼儿操作材料:小鸡示范卡一张、青蛙示范卡一张、相应拼图块若。

活动过程

1、游戏导入

找图形。教师用半圆行、长方形、三角行、圆形、正方形等卡片在黑板上拼出房子、卡车图行。然后引导幼儿观察后提问:你发现了什么图形?它做了房子(卡车)的什么部分?请幼儿找一找,说一说。如:我发现了三角形,它做了房子的房顶。

2、拼图形

(1)送礼物。教师以送礼物的方式把小鸡的拼图块和青蛙拼图送到每个幼儿手中,引导幼儿观察自己手中拿的是什么图形。

(2)神奇的魔术师。教师把装有小鸡和青蛙示范卡的魔术盒拿出来,并告诉幼儿“有个神奇的魔术师,他藏在这个魔术盒里,他说如果小朋友能说出这些图形的名字,然后把这些图形放到这个魔术盒里面,他就能将这些图形变出一些可爱的小动物。”教师依次请幼儿们上来说出图形的名称,如:我手里拿的是三角形。并把图形放到魔术盒中,然后请幼儿猜猜魔术师会把他们变出什么动物呢?请幼儿自由表达。教师“原来魔术师把他们变成了一只可爱的小鸡。”教师从魔术盒中拿出小鸡示范卡。

(3)小鸡拼图。教师“魔术师真是太神奇了,他是怎么样变出小鸡的呢?我们一起来看一下。”出示小鸡示范卡,请幼儿观察并说出小鸡由哪些部分组成(头、眼睛、嘴巴、身体、翅膀),这些部分由什么图形变成。教师根据幼儿的表达,依次把小鸡的拼图块排序在黑板上。

教师“魔术盒是怎么把这些图形变成小鸡的呢”请个别幼儿上黑板尝试拼图,师幼共同评价,总结方法:观察动物示范卡—观察拼图块——对比、确认示范卡和拼图之间的关联(即什么图形做什么,放在什么位置,谁放在谁的上面。。。。。。)—边观察示范卡边操作,并根据实际情况作调整。

(4)青蛙拼图。教师“刚才,小朋友们已经说出了很多图形的名称并都把它们放到魔术盒里了,它已经把一些图形变成了小鸡,那我们再一起来看一看魔术师除了把这些图形变成了小鸡,还有没有变出其他的小动物。”教师用同样的方法出示青蛙卡片,引导幼儿观察青蛙示范,并进行拼图,边示范边总结拼图方法。

3、我是小小魔术师

(1)给幼儿发放操作材料,讲解操作要求并进行示范。

(2)幼儿自主操作,教师巡回指导。

4、活动延伸

(1)观看动画光碟《猜猜我会变什么》巩固重叠、拼接的方法。

(2)鼓励幼儿拼出不同形态的小鸡和青蛙。

《我会变》教案2

活动目标:

1、感受身体动作的多样变化和特征。

2、画出属于自己的不同姿势。

3、让幼儿体验自主、独立、创造的能力。

4、进一步学习在指定的范围内均匀地进行美术活动。

活动准备:

1 、人形图片若干,范画一张。

2 、活动手册美术第一页、勾线笔。

活动过程:

一、幼儿交流对身体的了解

1、你们的双手双脚能怎样?身体能做出那些动作呢?

2、说说看法,将动作用身体表现出来。

二、我会变

1、肯定幼儿动作。

2、请一幼儿用身体摆出各种姿势,师幼共同在黑板上画出该动作。

3、在幼儿想象的基础上,教师结合范画图案加以引导。

4、鼓励幼儿想出更多不同动作,以记录的方式在黑板上做标记。

5、结合已知动作,感知手脚的多变。

6、将想出的动作画下来,看看谁的动作“变”得最多,与别人的不一样。

三、幼儿操作,教师指导

1、绘画要求:应运用圆形(表示头)、长方形(表示手和脚)进行作画。

2、幼儿操作,教师巡回指导。

活动反思:

在整个活动过程中,动静交替,层层递进。从整个活动的效果来看,幼儿兴致比较高,较好的实现了这次活动的教学目标。让幼儿在玩中学,学中玩,激发了幼儿的联想,幼儿虽然年龄小,但具有丰富的想象力。此活动引导幼儿联系已有的经验探索求知,想象、表现各种有趣的身体动作,鼓励幼儿将自己动作一绘画形式表现出来。不仅锻炼了幼儿的绘画技能,更培养了幼儿爱观察、有思想、敢创造、会表现的能力。

小百科:变基本意思是形容性质状态或情形和以前不同,更改,变调,变动。

《我会变》教案3

活动目标:

1.感受故事中“变”带来的快乐。

2.尝试用动作和语言表达自己“变小”或“变大”的愿望。

活动准备:

音乐、教学挂图、故事视频、多种动物的卡片。

活动过程:

1.提问:我们怎样可以把身体缩到最小?想象一下自己真的变小了会发生什么事情?(播放音乐,让幼儿想一想)

2.出示教学挂图,教师与幼儿共同学习《我会变》。

(1)小女孩做了4个梦,咱们来看一看他做的第一个梦。小女孩在哪里?在兜里有什么好处?

(2)小朋友你们看一看小女孩在哪里?看谁找的最快。(教师出示图二)小女孩在哪里?干什么?变小之后吃棒棒糖好不好?为什么好?

(3)咱们来看看小女孩的第三和第四个梦,猜一猜小女孩变小之后又会在哪里?(小女孩的图像、找几个地方用小纸条遮起来)教师帮幼儿打开纸条验证。在姐姐的娃娃家里干什么?猜猜小女孩又在干什么?变小之后有什么好处。

3.其实咱们的故事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《我变小了》,小女孩一共做了几个梦?梦到自己在干什么?

4.教师为幼儿出示故事视频,让幼儿完整的欣赏一遍故事。

5.小朋友你们觉得变小好不好?其实咱们不能真的变小,咱们可以用手来表现一下大小,怎样可以让我们的手看起来更大或更小?

游戏1:按教师指令让幼儿的手变大变小。

游戏2:教师为幼儿准备许多动物的卡片(大小很明显的动物)放在教室的各个位置,让幼儿根据教师的指令去找出相应的动物卡片。(找一找比小狗大的动物,比小狗小的动物。)

6.看看小朋友找的对不对,之后把大动物贴在黑板上的一个位置,把小动物贴在黑板上的一个位置。一起来说一说大动物都有什么,小动物都有什么。

教师小结:动物大有动 ……此处隐藏17093个字……联系提供给幼儿不同于前面图片的实物,为幼儿提供一个提升探索的机会,效果会更好。)

四、结束部分

1、凌老师在幼儿整理好的服饰用品箱子里快速地找到了袜子。

2、教师小结:今天我们一起把物品按共同的用途进行分类,分类让我们的生活变得好方便啊。

(评析:教师对本次活动做了一个提升和总结,笔者认为教师应让幼儿自己说出分类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好处。)

对于本次活动的综合评析:

一、关于选材

本次活动材料的选择体现了“生活化”的特点。《纲要》用“身边事物和现象”“周围环境”“生活经验”等词句明确了数学内容应取材于现实生活,适应幼儿的实际水平。教师选择幼儿较为熟悉的生活――“搬家”作为教学活动的主要材料,创设了轻松、活泼的教学氛围,使教学活动源于幼儿的生活,引导幼儿积极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去探索、去发现、去体会。

二、关于目标的定位

教师在制定目标时,能意识到从知识技能转到关注“三维目标”达成。即关注幼儿认知、能力、情感三方的发展。目标定位符合大班幼儿年龄水平。目标明确了行为的主体是幼儿,陈述的是幼儿学习的结果。但在数学情感与能力的目标表述方面过于宽泛,活动落脚点不够明确。

三、关于数学情景的创设

教师立足于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和生活环境出发,充实创设幼儿熟悉的生活情景――“搬家”,引导幼儿从实际生活中感知,从中体验数学知识的乐趣。教师把数学内容设计成一个生动、真实、可亲身体验的生活事件和游戏情境,为幼儿提供了可亲身体验的生活时间,使幼儿自然而然地与情境中的人、事物、事件相互作用,由境生情,由情促学,全身心投入数学活动,体现了一个数学内容就是一个情境、一个事件、一个情节的展开,把教材变成幼儿可操作、可感知、可表现的实践活动。

四、关于教学过程的设计

教师已经意识到教学应从直接传授为主转向引导发现,以幼儿的直接体验为主,充分发挥幼儿主动性与参与性。整个教学活动教师提供给幼儿两个大的操作时机,让幼儿在轻松的活动氛围中探究与发现,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。

五、关于幼儿的操作练习

本次活动的操作体现出教师新观念,操作练习亦能体现“生活化”。教师紧密联系生活,为幼儿创设熟悉的生活情境,让他们在活动着的环境中操作练习,促使幼儿运用已有经验,探索数学知识,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,从而对数学活动感兴趣。本次活动选取生活中的实物供幼儿摆弄,注重将现实生活引进课堂,让孩子在实践中获得直接经验,自己感悟数学知识以及数学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好处。

六、关于活动中的师幼互动的处理

从活动中得以看出,教师的观念开始有所转变,努力成为幼儿学习的支持者、合作者、引导者,并让幼儿面对生活,通过自己的实际操作、探索和自己与客观事物的真实接触中学习数学,理解数学,发展数学,学会应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去发现和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,而不是把它们作为一种知识储备或教条。《纲要》中指出:“幼儿园数学应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,充分关注幼儿的经验,引导幼儿在生活和活动中生动、活泼、主动的学习。”

本次活动的内容来源于幼儿的生活,把生活中知识恰到好处的运用在教学活动中,教师为幼儿创设情境并能及时地抓住教育契机,对幼儿进行了恰当、巧妙的指导,体现了教师先进的教育理念。活动中,教师的善于观察、果断决策,针对幼儿的表现,尊重幼儿的活动兴趣,让幼儿在积极互动的活动氛围中进行探究活动,调动了幼儿活动的积极性,促进了活动的顺利开展。

七、本次教学活动带来的思考

(一)在数学活动中应如何处理好教师的主导性与幼儿主体性的关系?

(二)在数学活动中,教师如何为幼儿的操作过程和结果提供一个适切的交流、表达的机会?如何与幼儿一同完成归纳、小结和提升?

(三)在数学活动过程中,教师如何让幼儿有更多思考、探索、总结的机会?

(四)幼儿园的数学活动如何与幼儿的生活习惯相联系?

教学反思:

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,结合音乐本身的要素,让幼儿感受到不同的音乐形象,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式学习音乐、享受音乐,音乐是情感的艺术,只有通过音乐的情感体验,才能达到音乐教育“以美感人、以美育人”的目的。幼儿的演唱效果很好。在实践过程中,培养了幼儿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。通过成功的音乐活动,会提升孩子们对音乐活动的兴趣,也能提升一些能力较为弱的孩子对音乐活动的自信心。

《我会变》教案15

【活动目标】

1.感知物体的可变性,体验“变大”或“变小”带来的快乐。

2.体验想象的乐趣,大胆表达自己“变小”或“变大”的愿望。

【活动准备】

没吹气的气球(与幼儿人数相等)、气球、木耳、雨伞、胖大海、扇子,课件

【活动过程】

导入:小朋友,看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什么好玩的玩具了?(出示没吹的气球)

第一部分:让孩子体验气球变化带来的快乐。

1.你们想玩吗?你能让气球变大吗?(每人一个气球试一试)

2.小朋友使劲往气球里吹气,气球会变大。有的小朋友力气太小,没能让气球变大,怎么办呢?除了用嘴吹以外,谁还能想个别的办法让气球变大?(往气球里面充水、用打气筒往里面打气等)

3.小朋友能让气球变大,你能让大大的气球变小吗?用什么方法让大大的气球变小?幼:把手松开气球就变小了

第二部分:经验提升:什么东西会变大或变小?

4.除了气球能够变大变小,你还知道哪些东西能够变大变小?下面我们一起来变个魔术吧!

出示:木耳、茶叶、胖大海(加入水)——变大;

雨伞、被子、纸(折叠)——变小。

教师小结:原来在我们周围有这么多的东西会变化,,只要小朋友在日常生活中仔细观察你就会发现,我们身边还有很多东西都是会变化的。

第三部分:利用故事激发幼儿的想象,大胆表达自己“变大”或“变小”的愿望。

5.你们相变吗?当你变成很小很小的小人的时候,你会做些什么事情呢?幼儿发挥想象,自由发表意见。

6.有一个小朋友做了一个梦,梦见自己变成一个很小的小人,咱们看一看他的想法和你们一样吗?(播放课件)

【延伸活动】

刚才咱们想象成小人做了一些有趣的事情,如果我们变成大巨人你会做些什么事情呢?咱们回到活动室把自己的想法讲给你的好朋友听好吗?

【设计意图】

《我会变》选自山东省幼儿园主题活动课程小班下册主题三中的《变大变小》。根据小班幼儿好奇心强的年龄特点,在本次活动中,教师通过出示孩子最喜欢的气球让孩子探索气球变大变小的变化,孩子的兴趣高、探索欲望极强。在孩子知道了物体有大有小的基础上,知道了世界上事物的大小是一种相对的概念。继而通过玩气球——变魔术——变小人等一系列游戏活动,在和孩子一起玩“变大变小”的游戏中让孩子了解了同一种物体可以变大,也可以变小,从而进一步激发了孩子的兴趣和探索欲望。

《《我会变》教案(15篇).doc》
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,方便收藏和打印
推荐度:
点击下载文档

文档为doc格式